编辑:chenhua 日期:2014-12-25 访问次数:1430
孔子、朱熹、王阳明与斯密、马克思等,国别不同,时代不同,其思想如何“握手”?
传统儒学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放弃、是否还有价值,成为中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熊十力、贺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潜心研究,开始关注中西文化的比较,力求借鉴西方哲学中的精髓升华儒学。“儒学思想是‘仁学’,也是‘人学’,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与西方人文精神相通之处,为中西文化“握手”提供了可能。
“我觉得中西文化的最大差异是中国文化属关怀型,西方则是探究型。”王琨步冯友兰等学者“后尘”,大胆面对争论甚至抨击,努力寻求解决自身及现代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在困学困思中力求中西哲学“握手”,推出“一理四态”观点:“生生之理和生态、心态、世态、政态。”
“资本主义经济奉行消费主义,将金钱视为上帝。资本家是被物质化的人,其心态被金钱所控制,而心态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幸福。”王琨指出,资本主义推行的理性是“工具理性”,它没有生命,缺乏价值理性的关怀。而与之相对,价值理性将生命情感放在第一位,如儒学的“道”、“心”等。
“我说的生生之理就是物质、生命理性的结合,与儒学的‘中庸之道’相似。”“中庸之道”在王琨“书”中为中西哲学“握手”牵线搭桥,使西方“实务”与儒学“仁爱”得以结合。
面对读者儒学为何没有同西方哲学一般发展处出民主自由思想的问题,“书”给出了“思想发展是由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成思想决定一切”的回答。“一理四态”涵义与《大学》中的“八目”相近,彼此之间并非简单的递进关系,而是动态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就像两匹劣马,理性就是驾驭它们的马车夫。”王琨将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与中国儒学的“中庸”融合,引用王夫之人生“大来大往”的定论,认为人生在世应当穷理、尽性、力行,遵循中西合璧的“生生之理”,驾驭好、协调好“四态”,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