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成员馆动态

让千年婺文化“活”在数字时代 ——“婺州文献”数据库建设专题培训在浙师大图书馆举行

编辑:  日期:2025-10-24  访问次数:10


   10月15日,来自金华9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的16名业务骨干,带着乡邦文献的尘土与温度,相聚于
浙师大图书馆,开启为期一天的“婺州文献”数据库建设专题培训。


“故纸”到“数智”:一时代必答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更把“地方文献数字化”列为重大工程。金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有“小邹鲁”之誉,现存古籍3.2万部、民国文献1.8万部,散落民间的谱牒、碑拓、契约更难以计数。如何让海量珍籍“上网入云”,又如何让婺文化精神穿透屏幕直抵人心?成为摆在每一位图书馆人面前的必答题。

情怀打底,专业撑伞:上午三堂理论课

上午十时,培训在浙师大古籍特藏部主任孙巧云开场中启幕。

收集地方文献,一要情怀,二要团队,三要把工作做进日常。金华市图书馆副馆长张丽平以《地方文献的征集策略与开发利用》为题,用20年“追书”故事诠释“情怀”二字。张老师首先阐述了地方文献的定义与类别;深刻剖析了地方文献工作九种“文献”,她强调要善于知宝、识宝、荐宝、用宝,使地方文献物尽其用;最后结合典型案例,张老师生动讲解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方法与路径,尤其是助力农民工成为作家的金华故事让人为之动容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守护一座城市的“记忆芯片”,让过往有处安放、让未来有根可循。

随后,孙巧云介绍了“婺州文献”数据库的“全景图”。她从建设源起、建设目标整体架构和资源概览方面谈起,明确了数据库收录的范围、内容的分类与建设的目标,强调了收集地方碑拓的重要性必要性。


第三课,金华市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主任陈丽娟以《特色文献的宣传与大众传播》为题,现场示范“组合拳”:讲好故事找共鸣、价值转换、互动参与、品牌运营及多媒体全域覆盖等传播方法与路径,线上线下并举,大力推进地方特色文献的宣传与推广,进一步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献不应该是高冷盆景,而要成为大众手里的‘剧本’、脚下的‘Citywalk’。”

指尖上的“文物复活”:下午实操现场

午后两点,阳光斜斜地洒进浙师大图书馆的特藏阅览室。学员们先被“镇馆典籍”震撼得屏息凝神转眼间又纷纷俯首垂眸,亲手体验起“线装技艺”。折页、压实、穿针、引线,线在纸间游走,心在千年间穿梭。不多时,一册册亲手缝制的线装书叶静静躺在掌心,纸香在指尖轻漾,仿佛把千年光阴也一并缝进了绵密的针脚里。


让文献“回家”,让城市“记得”

日影西斜,学员们将“婺州文献”数字技能,化作点亮历史的星火,踏上归途。当数据库里第一张金华古地图成功定位到今天三江六岸的灯火,当宋代吕祖谦的讲学声透过耳机在古子城上空回响,我们知道,千年婺学悄然地进行着它的“数字蝶变”。

不远的将来,文献不再沉睡库房,而成为随时可触的城市记忆;图书馆不再只是“藏书楼”,而是“文化操作系统”;若干年后,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在手机里与先贤并肩,与故乡对话。

这,正是10月15日金华图书馆人交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