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日期:2025-11-05 访问次数:10
2025年10月31日,由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评价与社会合作专业组、浙江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读者服务专委会主办,绍兴图书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图书馆、柯桥区图书馆联合承办的“数智化背景下图书馆评价与社会合作”学术交流活动在之江学院图书馆博雅学堂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围绕数智时代下图书馆服务转型、评价体系重构与多元社会协同机制、高质量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议题,来自浙江省内30余家公共、高校图书馆的60多名专家、馆员齐聚一堂,进行了了深入交流研讨。

“数智化背景下图书馆评价与社会合作”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副院长王林祥,浙江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徐明出席会议并致辞。王林祥介绍了浙工大之江学院数智赋能的条件下,图书馆,在服务师生,社会合作、开拓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强调,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用户导向、动态可调的新型评价体系,是实现图书馆精准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深化与政府、企业、社区和教育机构的跨界协作,将有助于拓展服务边界,释放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徐明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深刻重塑信息生态与知识服务格局。图书馆作为知识中枢与文化灯塔,必须主动拥抱变革,在科学评价与开放合作中寻找新动能。

王林祥致辞

徐明致辞
本次研讨会设有主旨报告和案例分享两个环节。主旨报告中,来自浙江图书馆文创专班负责人单骅作了题为“从馆藏到潮品:图书馆文创跨界合作与价值共生”的报告,介绍了浙江图书馆为积极响应浙江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励政策,成立了文创工作专班,制定了成效评估方案和激励分配办法,以激活内部动力,团队系统梳理了社会化合作实践背景与困境以及合作中的关键点,并通过市集活动、赛事与直播等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同时参加“诗画浙江+粤来越好”漫游长廊活动,将文创产品带出浙江省,与岭南文化展开交流。浙江图书馆依托嘉业藏书楼、之江馆等五处馆舍,搭建多元化线下文创空间,打造沉浸式“旅游+文化+阅读”体验,提出,图书馆必须把控文化方向与品牌核心,将企业视为伙伴而非接盘侠,防止市场逻辑淹没公共价值。
浙江大学图书馆服务总监孙晓菲老师作了题为“文化生态与协同育人——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社会服务机制研究”的报告,报告梳理了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的背景与现状,介绍了浙大图书馆“守护·传承门神展”社会服务案例,提出“文化生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切入点”“协同育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融合点”,指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社会服务机制,将在服务社会、促进文化传承、推动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从象牙塔到社会文化中心的转变。

单骅作主旨报告

孙晓菲作主旨报告
在案例分享环节,4位一线馆员与技术专家带来了鲜活案例。台州图书馆业务办公室主任王军飞分享了台州图书馆建设“无边界城市书房”——和合书吧的建设经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图书馆原馆长王洪军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图书馆创建“南浔特色文化馆”为例,介绍了南浔特色文化馆在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深度融合,该文化馆通过系统整理南浔的历史文献、民俗资料、非遗项目及水乡文化资源,打造集收藏、展览、阅读推广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特色文化空间。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左丽华主任展示了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绩效评估的体系构建,提出了评估如何驱动融合和创新的方法。浙大城市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周文芳展示了浙大城市学院参与本地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文化网络,同时通过纵向深入文化赋能特殊群体,实现了服务供给的前置化响应,引发大家关注。


王军飞案例分享 王洪军案例分享


左丽华案例分享 周文芳案例分享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的盛会,更是图书馆行业面向未来的一次集体探索。大家普遍共识是,评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必然。唯有以数智为翼,以协作为桥,图书馆才能真正走向更加开放、包容、智能的新形态。